陳文華,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院長。兼任海南師范大學熱帶藥用資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藥學會藥物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藥理學會理事、廣東省化工與制藥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以及國際藥物化學短篇評論Mini-Reviews in Medicinal Chemistry的Associate Editor。曾留學日本和美國,主要從事藥物化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藥物化學生物學,主要致力于新型抗腫瘤藥物的設計合成與作用機制研究。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等10余項課題。迄今,在J. Am. Chem. Soc.等國際刊物上發表研究型SCI論文118篇,并被多個學術刊物報道。
馬愛軍,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天然產物及藥物分子的全合成研究。目前主持省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項目、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五邑大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項等科研項目。
張焜,廣東工業大學、五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羅格斯大學客座教授,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研究方向:(1)以地方特色(南粵及西藏)天然藥用資源為基礎,開展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及方法學研究;(2)開發天然植物來源抗腫瘤、抗炎、降糖、增強免疫藥物、功能食品、保健品及功能化妝品;(3)天然產物及其類似物的合成研究、方法學研究及藥物作用分子機制研究、藥物合成及工藝路線以及有機合成方法學研究。
甘禮社,教授,博士生導師,江門市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院長。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兼任浙江省藥學會化妝品專委會、中藥與天然藥物青委會委員。曾留學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研究領域為天然藥物化學,致力于天然產物新結構、新活性和新機制的發現、構效關系和作用機制研究,以及量子化學計算用于結構鑒定的研究。從事天然物質與大健康創新產品(中藥新藥、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藥妝等)的研發。
李冬利,教授,美國羅格斯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1)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藥理活性篩選和作用機制研究;(2)藥食同源天然資源的抗腫瘤、降脂、護肝、調節腸道菌群等功效研究;(3)天然資源來源保健食品及功能化妝品的開發。
藥理學:
李武,教授,博士生導師,海南省“515人才”,海南省“拔尖”人才,澳大利亞 CRSIO Food and Nutrition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1)天然產物的分離純化、結構鑒定與改善糖脂代謝等活性作用機制研究;(2)天然產物與腸道菌群的互作研究;(3)功能性食品,特醫食品的研發。
馮娜,博士,副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博士后。主要從事具有抗腫瘤抗衰老活性的藥物小分子的活性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天然免疫調控對神經退行性疾病作用及機制研究以及抗腫瘤抗衰老保健品開發。目前共發表SCI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
郭素琴,博士,講師。研究領域為免疫分析技術,主要致力于抗原抗體的制備以及抗原抗體的相互作用等研究。
微生物與生物技術藥物學:
金南衡(Kim Nam-Hyung),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主任。韓國翰林院院士,原韓國忠北國立大學教授,原韓國動物生命科學會會長,原韓國生物器官與生物新藥研究團團長。已發表論文30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1)轉基因與克隆動物的構建;(2)呸胎生理; (3)干細胞和類器官研究。
范江霖,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日本山梨大學大學院綜合研究部醫學分子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海外評審員,教育部長江學者教授海外評審委員會委員,美國心臟學會院士,日本動脈硬化學會國際委員會理事和國際轉基因家兔研究會會長。研究方向:分子病理學、動脈硬化、炎癥、糖尿病和轉基因動物模型,主要研究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機制。
賴良學,博士生導師,五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副所長,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百人 計劃”獲得者,廣東省南粵百杰人才獎獲得者。長期開展人和動物胚胎干細胞的分離培養、轉基因動物的建立、動物克隆及人類治療性克隆等研究。成功建立了30余種在生物醫藥和農業領域具有重要用途的轉基因克隆豬。
鄒慶劍,博士,副教授。致力于人類重大疾病的大動物模型的建立以及干細胞治療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1)干細胞與基因編輯;(2)疾病模型動物的建立以及(3)干細胞與免疫細胞治療。目前正在進行的課題有:(1)亨廷頓舞蹈癥模型豬的干細胞治療研究;(2)全能性人工胚胎的構建以及(3)動物疾病基因治療方法的優化改進等。
藥劑學:
李紅光,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博士后,生物科技與大健康學院副院長,華南生物醫藥大動物模型研究院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鑭系金屬配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其主要包括腫瘤細胞內過度表達的相關蛋白的共價標記,亞細胞的選擇性成像,腫瘤靶向藥物釋放與成像等。
Eudald Casals Mercadal,副教授,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納米科技研究所博士,芬蘭奧伯學術大學博士后,巴塞羅那Valld’Hebron Research Institute高級研究員。長期從事材料科學、化學以及生物醫學等方面的科研工作,目前開展的科研工作主要包括:(1) Nano medicine and Safety納米顆粒在醫藥和安全方面的研究;(2) Nanoparticle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納米顆粒在能源與環境方面的研究。
化學工程與技術
制藥與精細化工:
李濱,教授,廣東省青聯委員,2015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2018年入選廣東省高校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國際培養計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過渡金屬催化合成醫藥中間體、精細化工中間體、功能有機硅等化合物的研究。
李亦彪,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級培養對象。長期從事有機合成化學、綠色化學和精細有機化工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工藝優化工作,主要方向包括超過渡金屬催化的有機化學反應方法學研究,以綠色化學為導向的合成方法學研究,共軛烯炔分子的合成、含氮氧、氮硫雜環分子的構建和高效低毒的室內衛生殺蟲藥的合成與應用研究等。
材料化學工程:
卿寧,教授,國際涂層技術創新協會常務理事及專家;廣東省化工學會、材料學會理事;《廣東化工》、《輻射固化通訊》編委;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主要研究領域為:(1)乳液(聚合物)的制備、改性、結構及性能研究;(2)納米材料及聚合物基復合材料;以及(3)精細化學品(涂料、皮革化學品等)的研究。
王海平,副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涉及與環境能源相關的微孔材料和配位超分子材料的研究:(1)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自組裝合成及其吸附、催化性能研究;(2) 金屬-有機籠狀化合物(MOC)的自組裝合成及其小分子識別、催化性能研究以及(3) 稀土復合發光材料的合成與發光性能研究。
化學工藝:
郟建波,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博士后,先后擔任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質監測與治理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子課題等多項,與合作企業聯合開發出在線生化需氧量監測儀、在線化學需氧量監測儀等環境監測儀器;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在J. Am. Chem. Soc.等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總他引4200多次,H指數36;獲權發明專利14項。
劉敏超,教授,環評工程師,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先后擔任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北京項目辦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顧問、中央民族大學“985工程”項目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創新基地短期特聘研究人員、廣東省清潔生產技術中心副主任、廣東省濕地保護專家、江門市環境應急專家。主要從事水土環境、重金屬污染控制、生態修復、固廢綜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劉長宇,教授,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第五期會員。曾先后訪學香港及澳大利亞,研究領域為水質監測方法及儀器開發,獲省部級獎勵3項。主要致力于基于環境微生物的生物傳感器設計、開發及應用,環境耗氧污染物監測方法及水質在線監測設備的研制、開發與應用。
白書立,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清潔生產審核師,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會員,江門市易制毒化學品管理協會理事長,江門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專家,江門市生態環境局環評專家庫成員,山東省科學技術技術獎函審專家,廣東南天司法鑒定所正高級職稱評審庫成員等,國際SCI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ed Catalysis B : Enviromental等同行評審專家。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企業委托項目20多項,在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共獲得國內授權專利10多件,出版教材1部。
各方向招生導師的更多詳細介紹,可參見學院網頁:https://www.wyu.edu.cn/swjk/szll/zzjs_fl.htm
六、聯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