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1.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經濟上實行以國營經濟為主導的包括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政治上實行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包括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文化上實行發展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方針。
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即: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1)國營經濟。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是整個新民主主義政權的主要物質基礎,是整個社會經濟的領導力量。(2)合作社經濟。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3)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它是以資本家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為基礎、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私營經濟,它具有有利于社會主義的積極的一面,又有不利于社會主義的消極的一面,但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一部分。(4)個體經濟。是指分散的個體農業和個體手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總量的80%以上。經過社會主義的改造,將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5)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又稱公私合營經濟。是一種國家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具有若干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份。這種經濟的發展前途是向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發展的。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在這些經濟成分中,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于領導地位。而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體的個體經濟,則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新民主主義社會要繼續向前發展,就要不斷擴大國營經濟,同時逐步將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逐步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階級力量(工人階級、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
3.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在о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0-1952.12),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族人民與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是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53-1956),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主要矛盾,主要任務是進行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解決當時國內主要矛盾,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
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主要矛盾及其主要任務
中國革命的兩階段民主主義革命
(1840-1949)社會主義革命
(1949-1956)社會主義社會
階段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1949-19521953-1956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1956-2050)
主要矛盾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族人民同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矛盾兩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條道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主要任務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社會。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進行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同時,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
4.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而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它屬于社會主義體系,是近代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和橋梁。新民主主義社會中о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因素。
5.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一面,因此,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也具有兩重性,既有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階級利益相互對立的對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對抗性的一面。對于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剝削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力量,又是團結和改造的對象。
6.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條件
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在中國通過新民主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所規定的。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必須有相應的各方面條件。
①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
經濟方面的條件主要有兩點:一是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及現代化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這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對民族工商業采取保護的政策,使瀕臨危機的民族工商業得到新的發展,進一步創造了向社會主義轉變的物質基礎,即生產力基礎。二是在新民主主義經濟結構中,不僅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更重要的是還有處于領導地位的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它主要是通過沒收國民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建立起來,這些先進生產力更是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條件。
②政治保證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條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這是決定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力量;二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級政權的建立,這是由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保障。
③國際因素
20世紀50年代,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還有國際環境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特別是蘇聯在戰后的迅速恢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蘇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支援,等等,都成為促使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國際條件。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基本內容
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證明,中國社會經濟狀況不允許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已經喪失了通過資本主義工業化進入強國行列的機遇,如果搞資本主義只能成為帝國主義的附庸,而當時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的新特點又促使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也決定了中國必然走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實現國家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上,中國不可能選擇資本主義道路,而是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1.黨的七屆二中會會提出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即"兩個轉變"同時并舉的思想。
2.從1949年至1952年,黨領導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與此同時,開始為將來向社會主義過渡準備條件。
3.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
關于總路線的完整的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我們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唯一"這個提法反映了當時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還缺乏科學的認識。
這條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4.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之所以實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原因在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不能離開對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改造而孤立地進行,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第一,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第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迫切需要。
第三,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提高整個社會生產力的客觀需要。
黨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充分考慮了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第一,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相對于其他經濟成分表現出巨大的優越性,這成為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愈來愈不適應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經驗,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
第三,土地改革完成后,黨在農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并積累了豐富經驗,實際上成為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
第四,蘇聯社會主義發展已經顯示出對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對我國有重要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