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經濟學基礎考試大綱
(研究生招生考試屬于擇優選拔性考試,考試大綱及書目僅供參考,考試內容及題型可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上范圍,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考試目標
“經濟學基礎”是公共管理類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之一。它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屬于經濟學基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熟悉經濟運行的一般原理以及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依據和方法,并能夠對現實中政府的各項經濟政策進行分析和判斷。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對于管理類學生和實際的管理工作者而言,是分析客觀經濟事件、開闊管理思路的重要工具。本科目要求考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學科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理解、分析現實問題,并給出若干解決思路。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分值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試卷可能包括的題型有: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案例分析題、計算分析題、材料分析題。
三、考試內容
一、需求、供給與價格均衡
(一)需求
1.需求、需求量
2.需求曲線
(二)供給
1.供給、供給量
2.供給曲線
(三)市場均衡
1.均衡產量
2.均衡價格
3.蛛網模型
(四)彈性
1.需求彈性
2.供給彈性
二、消費者選擇
(一)效用理論
1.基數效用論
2.序數效用論
3.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二)消費者均衡
1.無差異曲線
2.預算約束線
3.消費者均衡條件
(三)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1.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
2.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
三、企業的生產和成本
(一)企業與生產函數
1.企業的類型與企業的目標
2.生產和生產函數
(二)短期生產函數
1.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
2.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3.生產的三個階段
(三)長期生產函數
1.等產量線
2.等成本線
3.生產者均衡
(四)短期成本函數
1.短期成本曲線
2.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四、完全競爭市場
(一)市場結構和企業收益
1.市場結構及其劃分依據
2.企業利潤最大化
(二)完全競爭企業
1.完全競爭企業面臨的需求曲線
2.完全競爭企業的收益曲線
(三)完全競爭企業的短期均衡
1.利潤最大化產量的決定
2.利潤最大化和盈虧
3.企業的短期均衡
五、不完全競爭市場
(一)壟斷
1.壟斷的含義及原因
2.壟斷企業的短期和長期均衡
3.壟斷和價格歧視
(二)壟斷競爭
1.壟斷競爭的特點
2.壟斷競爭企業的短期均衡
六、要素市場和收入分配
(一)勞動和工資
1.勞動供給和閑暇
2.勞動供給曲線
3.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4.勞動市場均衡和工資決定
(二)土地和地租
1.土地供給曲線
2.土地價格和地租
(三)資本和利息
1.資本和利息的概念
2.資本的供給和資本市場均衡
七、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
(一)壟斷
1.壟斷與低效率
2.對壟斷的規制
(二)外部性
1.外部性的含義
2.外部性與市場失靈
3.應對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
(三)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的特征
2.公共物品與市場失靈
3.公共物品的供給政策
八、宏觀經濟指標及其衡量
(一)國內生產總值(GDP)
1.國內生產總值的概念
2.國內生產總值的衡量
3.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4.國民生產總值、可支配收入等其他重要指標
(二)價格水平
1.衡量價格水平的主要指標
2.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3.滯漲
(三)就業狀況
1.失業的類型
2.充分就業與自然失業率
3.失業的衡量
九、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
(一)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
1.均衡國民收入的決定原理和基本方向
2.兩部門經濟下的有效需求
(二)兩部門經濟:家庭部門
1.消費函數
2.儲蓄函數
3.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系
4.家庭消費函數和社會消費函數
(三)兩部門經濟:企業部門
1.資本邊際效率
2.影響預期收益的因素
3.投資和利率
(四)三部門經濟:政府部門
1.政府需求
2.政府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
十、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模型
(一)產品市場均衡
1.IS曲線概念和內涵
2.IS曲線的斜率及其變動
(二)貨幣市場均衡
1.貨幣的需求和供給
2.LM曲線的概念和內涵
3.LM曲線的斜率及其變動
(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共同均衡
1.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
2.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均衡的調整和變動
十一、國民收入的決定:AD-AS模型
(一)AD曲線及其變動
1.AD曲線的含義和相關效應
2.AD曲線的變動和影響因素
(二)AS曲線及其變動
1.AS曲線的含義
2.AS曲線的變動和影響因素
3.AS曲線不同特征的經濟含義
(三)AD-AS模型
1.AD-AS模型的含義
2.AD-AS模型的基本類型
十二、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
(一)失業
1.失業的宏觀經濟學解釋
2.失業的影響和奧肯定律
(二)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類型和原因
2.通貨膨脹的影響
(三)經濟周期
1.經濟周期的定義、階段和類型
2.經濟周期理論
十三、宏觀經濟政策
(一)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1.宏觀經濟政策目標體系
2.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的抉擇
(二)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工具
2.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3.財政政策效應
(三)貨幣政策
1.貨幣政策工具
2.貨幣乘數和貨幣供給
3.貨幣政策效應
(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
1.財政政策的局限性
2.貨幣政策的局限性
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
十四、公共選擇理論
(一)簡單多數規則
1.政治均衡的概念
2.投票與決策
3.中間投票者和中間投票者定理
(二)投票交易
1.互投贊成票與投票交易
2.隱含的投票交易
(三)政治行為的分析
1.投票者參與投票的動因
2.政治家(政黨)與選票極大化
3.官僚主義與公共物品的供給
4.特殊利益集團與政治均衡
十五、公共支出
(一)公共支出規模
1.政府活動擴張論(瓦格納法則)
2.梯度漸進增長論(公共支出增長的內外因素論)
3.官員行為增長論
4.多數票規則增長論(利益集團與財政錯覺)
5.公共支出增長趨勢的基本決定因素
(二)公共支出規模的現實分析
(三)公共支出結構
1.公共支出分類與構成
2.公共支出結構的決定因素
(四)公共支出項目
1.行政管理支出
2.國防支出
3.公共投資支出
4.社會保障支出
(五)公共支出效率
(六)政府采購制度
1.政府采購制度的意義
2.政府采購制度的基本內容
3.政府采購合同的類型
十六、公共收入
(一)公共收入體系
1.稅收
2.收費
3.貨幣創造
4.公債
(二)公共收入規模
1.公共收入規模的演變
2.公共收入規模的國際比較
3.公共收入規模的決定因素
(三)公共收入結構
1.無償收入與有償收入比
2.預算內收入與預算外收入比
3.稅收收入與非稅收收入比
十七、稅收
(一)稅收原理
1.稅收要素與分類
2.稅收原則
3.稅收轉嫁
(二)稅收的經濟影響
1.稅收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2.稅收對個人儲蓄的影響
3.稅收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4.稅收對企業投資的影響
5.稅收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6.稅收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三)稅收制度
1.稅收制度的基本范疇
2.稅種設置理論與實踐
3.主要稅種介紹
4.稅制結構的決定因素
(四)稅制改革
1.稅制改革的原因
2.稅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十八、財政赤字與公債
(一)財政赤字的基本問題
1.如何理解財政平衡
2.財政赤字
3.財政赤字的規模
4.財政赤字的經濟影響
(二)公債
1.公債規模
2.公債的經濟效應
十九、政府間財政關系
(一)財政關系的基本問題
1.基本概念
2.財政分權
(二)支出責任安排
1.支出責任安排的原則
2.支出責任安排的現狀
(三)收入責任安排
1.收入責任安排的原則
2.分稅制
(四)轉移支付制度
1.轉移支付的必要性
2.轉移支付的形式
3.我國現行轉移支付制度
原標題:云南大學2025年碩士招生部分初試自命題科目調整和考試大綱修訂的通知
文章來源:http://www.grs.ynu.edu.cn/info/1008/4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