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衡陽12月3日電 (記者 唐小晴)位于湖南衡陽的南華大學是中國主要的“核人才”培養基地之一。長期以來,該校堅持在本科生中將科研育人作為“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緊密結合“核特色”開展科研和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有用之才,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的科學發展之路。
科研項目驅動創新能力培養
作為中國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系,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積極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倡導成果導向模式,推進教學和科研相融合,讓學生既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所需,又具有超強創新能力。
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科研興趣,該院黨委委員、副院長趙鵬程與學院不同專業年輕老師發起成立“核研社”,開展“核科學與技術學術創新論壇”“學術經典師生共讀”等師生共同參與的特色學術活動互動交流,吸引、指導本科生廣泛參加相關學科競賽、創新創業競賽、撰寫專業論文、申請發明專利。
“發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自信、啟迪學生科研興趣。學生進入實驗室通過傳幫帶,讓高年級學生在指導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低年級學生能進行第一手科研訓練。”趙鵬程表示,“核研社”還鼓勵并帶領學生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等國內知名涉核高校和科研院所參加學術活動,拓寬學術視野,增強科研自信心。
截至目前,趙鵬程團隊指導本科生成功申報國家級大創項目3項,省級大創項目4項,在《核動力工程》《原子能科學技術》等核科學與技術領域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近20名優秀本科生被保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著名“雙一流”大學。
現任核研社科研協會會長陳琪已被推免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她說,在核研社與學長學姐學習探討時激發了自己對反應堆熱工水力方向的科研興趣。帶著這份科研熱情,陳琪大二下期進入趙鵬程老師的課題組。
“進入課題組,我參加了湖南省首屆核+x比賽并取得二等獎。此次參賽主題是海上浮動充電寶。當時,我想要把這個新奇科研成果以動畫形式展現,但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產生了諸多疑惑。在老師指導與講解下,我將一個復雜而陌生的事物變得通俗易懂,大大激發了求知欲。”陳琪說。
科研項目驅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南華大學讓越來越多本科生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并取得可喜成績。近年來,冀南、王宇軒、王婷等學生紛紛在《核動力工程》等反應堆工程領域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表文章。其中,冀南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國科技卓越期刊《核技術》上發表題為《基于自適應RBF神經網絡預測堆芯熱工水力參數的方法研究》,被列為2022年第9期封面文章。
專業導師制因材施教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新型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思想、學習與生活。”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鄭波說,學院導師制的管理,加強了對本科生的價值引領和創新意識培養。
2013年,從西安交通大學碩士畢業的曾文杰,來到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實驗中心工作。多年帶班經歷讓這位專業教師對如何從科研方面引導學生學習有了自己的思考。2017年,一個跨專業、跨年級本科生專業研究小組“核反應堆控制本科生興趣小組”在曾文杰指導下成立了。
為不影響學生學業學習,興趣小組通常在周末進行交流。“自由的學術氛圍要求小組成員們更加自律地加強自身學習,掌握更多專業知識,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和熱情。所以科研育人不僅是學生研究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法。”曾文杰說。他的科研育人案例被推薦參評湖南省高校“十大”育人示范案例,并得到湖南省思政精品育人項目支持。
南華大學還把專業導師制融入科研興趣小組。“本科生在科研初期會表現出強烈興趣和極大好奇心,但在深入科研活動后,枯燥的科研生活和多次的失敗往往會磨滅掉學生興趣。為保持學生研究熱情,我們通過科研興趣小組,以互幫互助、集思廣益的形式尋找失敗原因,讓本科生在科研活動中保持探索的激情。”核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趙立宏說,通過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和課程教學改革,不僅讓該院的核工程與核技術、核物理專業成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還產出一批在核聚變關鍵技術、乏燃料后處理等領域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強化高端核學科人才自主培養
南華大學與“核”淵源深遠。1959年,為響應黨中央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適應發展核武器、建設核工業的需要,衡陽礦冶工程學院誕生。該院后經調整和更名,成為南華大學前身之一--原中南工學院。自創建起,學院就開設了冶煉、采礦、選礦、核電子、化學分析等核類專業,培養鈾礦冶煉及其他方面高級專門人才。
近年來,核技術應用作為發展迅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深刻融入經濟、安全、民生等諸多方面,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載體。南華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科緊密圍繞湖南省“三高四新”戰略和衡陽市“一核兩電三色四新”產業鏈發展人才需求,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面向國家核工業戰略發展需求,我們明確了‘兩室兩器一堆’的學科平臺建設目標。”鄭波說。
“兩室兩器一堆”是指標準放射化學實驗室、氡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先進磁約束聚變仿星器、南華加速器科學裝置和數字化反應堆。“依托科技部核能與核安全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通過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深度合作,實現湖南省首個大科學裝置、國內首臺聚變仿星器落戶南華大學,并在全國率先實現等離子體放電,填補了中國先進磁約束聚變仿星器裝置的空白。”鄭波表示。
目前,全球已有近1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核技術的應用、研究和開發,全球核技術應用產業化規模已接近萬億美元。中國的核技術產業初具規模,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這對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
“我們堅持引育并重,實現重點優勢領域‘人才-平臺-學科’三位一體良性支撐互動格局,形成‘大團隊凝聚人,大平臺鍛煉人,大項目激勵人,大貢獻成就人’的人才引育模式,達到‘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集聚效應,創造和培育重點優勢領域薪火相傳的‘師承效應’,強化高端核學科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趙立宏表示,南華大學已成為中國核學科齊全、培養層次完整、本科培養規模最大的高校之一。